第一章 平面構成的基本要素
一、構成的含義 平面構成是現代設計基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將即有的形態(包括具象形態和抽象形態——點、線、面、體)在二維的平面內,按照一定的秩序和法則進行分解、組合,從而構成理想的訓練方法。(平面構成是視覺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視覺效果,力學的原理,進行編排和組合,它是以理性和邏輯推理來創造形象研究形象與形象之間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產物。)
平面構成是一種理性的藝術活動,它在強調形態之間的比例、平衡、對比、節奏、律動、推移等的同時,又要講究圖形給人的視覺引導作用。平面構成在于探求二度空間世界的視覺文法,形象之建立,骨骼之組織、各種元素之構成規律與規律之突破,造成既嚴謹又有無窮律動變化的裝飾構圖。
第二章點、面、線三要素
形象在構成設計中是表達一定含義的形態構成的視覺元素。形象是有面積、形狀、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視覺可見物。在構成中點、線、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由于點、線、面的多種不同的形態結合和作用,就產生了多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和形象。
一、點
點在人們頭腦中是一粒塵埃,一個分子。一個標記點在幾何學中是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的。但在構成中是有大小、形狀、位置和面積的。如人站在遼闊的海灘上就會小得像一個點,由此可以聯想到一個物體在他周圍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就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1、點與位置
一個圓點在平面上,它與平面的大小關系以及與周圍環境位置的不同,也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感覺。在一個正方形平面上,一個黑圓點放在平面正中,點給人的感覺是穩定和平靜。如果這個圓點向上移動就會產生力學下落的感覺。點的位置移動到左上角或右上有,都會產生動感和強烈的不安定的感覺。反之將點移到正方形的中部以下,則給人一個非常平穩安定的感覺。
兩個大小相同的點,放在平面內與底邊平行的位置上,兩個點會相互吸引,由于張力的作用會產生線和形的感覺。
大小不同的兩個點,放在平面內平行于底邊的位置上,大的點吸引小的點,人們的視覺將會從大到小移動。
多個點的近距離設置會有線的感覺,從而多點的不同安置相應會使人產生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的感覺。
2、點與周圍環境
被周圍密集的線包圍或者被某些形所包圍的空白就變成了點。點的密聚組合下,可以形成面,從中可利用挖空的空白來表現你所需要的形態和字體,并有一種精致的纖細感。點由于周圍環境變化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如周圍是小的點子,中間點就會顯得大;如周圍的點大,則中間的點就會顯得小;上下兩個同樣大的點,上方的點顯得大于下方的點。
3、點的密集
點的密集靠近,就形成了線的感覺,距離較近的點的吸引力比距離較遠的點更強,點的間隔小,它的線化就十分明顯。不具趨向性的點的集合也會形成線化現象,從大到小的線化的點群,產生從強到弱的運動感,同時也產生從近到遠的深度感。因此點的集結就能加強空間變化效果。密集的距離相同的點會形成面,隨著點的大小疏密變化很容易產生深度感。按照光照射在物體的亮面、暗面來分布,將會出現凹凸的立體感。
二、線
點移動的軌跡形成了線。線在空間里是具有長度和位置的細長物體。在數學上來說,線不具有面積只有形態和位置,在構成中線是有長短、寬度和面積的,當長度和寬度比例到了極限程度的時候就形成了線。從構成的角度來看,具有長短、寬度的線,隨著線的寬度的增加就會使人感覺到面的感覺,但如它周圍的都是類似線的群體,那么寬度較大的線也會認為是粗線。線的長短形狀不同,我們把它分成各種不同的線。由于各種線的形態不同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
1、線的分類:
直線、曲線、虛線、鋸齒線……
2、線的特性
直線的特性:一般從直線得到的感覺是明快、簡潔、力量、通暢、有速度感和緊張感。
曲線的特性:豐滿、感性、輕快、優雅、流動、柔和、跳躍、節奏感強。
曲線可分為圓和圓弧形態的幾何曲線,圓規畫出的曲線,用手工畫出的自由曲線和用曲線規畫出的曲線。
幾何曲線具有現代感和準確的節奏感。
自由曲線具有柔和自由感和變化的節奏感。
細線的特性:纖細、銳利、微弱、有直線的緊張感。
粗線的特性:厚重、銳利、粗獷、嚴密中有強烈的緊張感。
長線的特性:具有持續的連續性、速度性的運動感。
短線的特性:具有停頓性、刺激性、較遲緩的運動感。
繪圖直線的特性:干凈、單純、明快、整齊。
鉛筆線和毛筆線的特性:自如、隨意、舒展。
水平線的特性:安定、左右延續、平靜、穩重、廣闊、無限。
垂直線的特性:下落、上升的強烈運動力,明確、直接、緊張、干脆的印象。
斜線的特性:傾斜、不安定、動勢、上升下降運動感,有朝氣。斜線與水平線、垂直線相比,在不安定感中表現出生動的視覺效果。
3、線的不同方向運動在視覺上得到的印象線在構成中,由于運動的方向不同也會給人不同的印象。左右方向流動的水平線,表現出流暢的形勢和自然持續的空間。上下垂流動給人產生力學自由落體感,它和積極的上升形成對照,可產生強烈的向下降落的印象,由左向右上升的斜線,給人產生明快飛躍的一種輕松的運動感。
由左向右下落的斜線,使人產生瞬間的飛快速度及動勢,產生強烈的刺激感。
由于焦點透視的近大遠小的原理,線的疏密排列,前疏后密產生深度,前邊的愈疏愈近,后邊愈密愈遠,這樣就形成了遠近空間。
4、線的緊密排列產生的視覺印象。
線如按照一定的規律等距離排列會形成色的空間并置產生出灰面的感覺。
線如不同距離間隔排列,或線的粗線變化,將會產生不同的肌理效果。
線的形狀不同的等距離排列,將會產生凹凸效果。
線的等距離排列產生出灰面,線如斷開后會形成點的視覺效果。
5、線的組合
(1)規則的組合
在平面構成中,線為造型要素,若用粗細等同的直線平等設置組事,按照數學中固定的數列來進行構成,這一類的構成圖形在造型上比較能夠得到統一、有秩序、但變化較少顯機械性,因而比較單調和缺少感情。
(2)不規則的組合
若用粗細長短不同的各種線條依照作者的構想意念自由的排列,這一類的構成圖形,畫面較活潑而富有感情,由于畫時手法或者筆法不同會產生很多偶然的效果。
(3)規則和不規則的組合
按照某種固定的形式進行線的組合,在組合圖形中作者加以部分變化,使其產生不同的造型方式,也就是規則和不規則的組合造型方式,使構成變得豐富而有創意。
(4)線的分割
以線為造型要素,先組合成一張具有整體感的線的組合畫面,再把整體的畫面上用直線或是曲線作有規律的和無規律的自由分割。有規律的分割常要用數列關系來推算,無規律的自由分割可根據作者的意念來進行分割。
線的分割可分成:平行線分割,直線分割,弧線分割,垂直與水平線分割,放射狀分割。
三、面
面是線移動的軌跡。在平面構成中,不是點或線的都是面。點的密集或者擴大,線的聚集和閉合都會生出面。面是構成各種可視形態的最最基本的形。在平面構成中,面是具有長度、寬度和形狀的實體。它在輪廓線的閉合內,給人以明確、突出的感覺。
各種不同的線的閉合,構成了各種不同形狀性質的面。
1、面的分類
幾何性的面、直線性的面、有機性形態的面、不規則性形態的面、偶然性形態的面、由特殊的技法意外偶然得到的形態。如敲打、潑撒。徒手性形態的面。從大小到的線化的點群,產生從強到弱的運動感,同時也產生從近到遠的深度感。因此點的集結就能加強空間變化效果?兔芗木嚯x相同的點會形成面,隨著點的大小疏密變化很容易產生深度感。
第三章骨格與基本形
一、骨骼的概念:
一切使形有秩序的編排或感覺上經過刻意的編排,這就是骨骼的本能,而形式上像如建筑樓宇中的鋼筋骨架,音樂的五線譜等。
自然界也有骨骼的存在,如魚鱗、樹的樹葉與樹枝的編排、人體的骨骼等。而畫家和設計家將形在畫面中的各種編排,是有一定的限制或管轄的方式,這種方式或限制,就是骨骼。
平面構成中,骨格是支撐構成形象的最基本的組合形式,使形象有秩序地經過人為的構想,排列出各種寬窄不同的框架空間,把基本形輸入到設定的骨格中以各種不同的編排來構成設計,骨格既起到編排形象和管轄形象的空間作用。
二、骨格的分類
骨格分為有規律性和非規律性骨格。
1、規律性骨格:是以嚴謹數學方式構成的;拘我拦歉衽帕校哂袕娏业闹刃蚋。如重復骨格、漸變骨格、發射骨格。規律性骨格有水平線和垂直線兩個主要元素。若將骨格線在其闊窄、方向或線質上加以變化,可以得出各種不同的骨格排列形狀。
2、非規律性骨格:沒有一定的規律,是由規律性骨格隨意和自由地衍變而成,隨作者在一定的平面框架內進行劃分,因此它具有極大的任意和自由性。
三、基本形
(一)概念(在平面設計中借以表達意圖的視覺元素,它是表達構成意圖的主要手段,是構成設計的基本單位。)
設計由一組重復的或彼此有關聯的“形”構成,這些形稱之為基本形;拘斡梢唤M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組成,在構成內部起到統一的作用;拘卧O計以簡為宜;拘斡兄谠O計的內在統一,在構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包括點、線、面;拘蔚男螤睢⒋笮、色彩和機理受方向、位置、空間和重心的制約。
(二)基本形之間的關系
在基本形與基本形相遇時,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關系供設計者選擇,創造出更多的形象。
1、分離:形和形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不接觸,呈現出各自的圖形。
2、接觸:形和形的邊緣恰好相切。
3、覆疊:一個形象覆疊在另一個形象上,覆蓋在上面的形象不變,而被覆疊的形象就有所變化,覆疊的位置不同也就產生出不同的形象,并產生上與下、前與后的空間關系。
4、透疊:形象與形象相互交錯重疊,交錯重疊部分為交疊、。重疊部分具有透明性,不掩蓋形象的輪廓也不定分出前后或者上下的空間關系。
5、差疊:兩個形象相互交疊,交疊部分成為新的形象,其余部分被減去。
6、減缺:形象與形象相互重疊,覆蓋產生了前后上下關系,保留覆蓋在上面的形象,后面被上面覆蓋所留下的剩余形象為減缺的新形象。
7、聯合:形象與形象交錯重疊,不分前后上下關系,而把兩個形象聯合起來成為同一個空間平面內的較大的新的形象。
8、重合:兩個相同的形象,不相互交錯,其中一個覆蓋在另一個上,成為合二為一,完全重合的形象。
第四章平面構成的方法
(一)重復
1、概念:在同一設計中,相同的形象出現兩次或兩次以上,稱為重復構成
2、類型
骨骼的重復:骨骼的單元,形狀,大小方向等是相同的,最基本的骨骼是有兩個元素所組成的.水平線加垂直線構成所有骨骼變化步驟.我們將構成骨骼的主要兩元素加以變化其寬窄,方向,線質,就可求到各種不同的骨骼形狀.第一種變化:
第二種變化:
第三種變化:
基本形的重復,在構成中使用同一基本形的構成圖面稱為基本形重復。
形狀的重復
大小的重復
色彩的重復
肌理的重復
方向的重復
(二)漸變
1、概念:一種規律性很強有順序,有節奏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由濃及淡的變化一切生物的生長與滅亡,皆在漸變的過程中產生,一個嬰兒的長成、太陽由東至西、車輛由遠及近等,無一不有漸變感,因此漸變的手法很易取得觀者的興趣與接受。以下就構成各種漸變畫面的方法,分類講解:
A.空間漸變:利用基本形在畫面骨骼中、格內的變化;
①方向:若基本形本身具有方向時,則以漸變方向作編排。
②位置:利用基本形在格內可陪割除的關系。
③前后:即利用前者大,后者小的漸變編排。
④正側:利用物體在空中改變角度時所產生的透視變化作各種漸變交替。
⑤輕重利用填色的變動,深色者為重,淺色者為輕,作漸變編排。
B.形狀漸變:
①利用前面講到的增減構成
②位移:利用基本形的分裂或再遷移。
③消長:利用自然生長或消失作形狀漸變。
漸變所以為人容易接受,它具備以下各種好處,畫面中形與形的變動自然,可以將各種不同的形安排在同一畫面中,或畫面中的形有很大的形狀方面的距離,也不會覺得有不相應不調和,因為被漸變的因素連系。假如在將來的設計中,遇到有兩個互有形狀距離的形須放在同一畫面中,我們可采取漸變方法,使得自然協調,美化而令人接受,設計漸變的基本形時,要點是:
a.基本形始與終的形狀;
b.大小比例與數目;
c.漸變的方法及程序處理;
d.部分漸變效果及整個畫面的漸變效果。
2、類型:
形狀的漸變
方向的漸變
位置的漸變
大小的漸變
色彩的漸變
骨骼的漸變
從兩個單元構成,水平和垂直線,如果將骨骼的單元,產生逐漸的規律性的順序的變動就構成了漸變骨骼。以下我們試用各種方法求出漸變骨骼的變化可能性來。
A.以骨骼的空間寬窄漸變構成(單元)
疏與密在空間的編排中,密的部分必較少,與疏的部分成賓主。而以密的部分成賓體及焦點,焦點部分即密的部分,位置可變動。單元寬窄漸變的一組線是等距離的,而另一組線產生寬窄漸變,若密集部分的位置遷移可有不同效果,及線的疏密程度比例不同則有不同的效果。
若將線的方向,線質改變可獲其它變化效果。
B.雙元漸變,橫線與直線同時產生寬窄變化,其畫面比單元變化復雜。
C.分條(單元)漸變將其中的單元線不作連續。
D.等級漸變
E.正負漸變:將骨骼線之粗度擴大而成面的感覺,有面感覺的線可作基本形使用,即無須再加基本形。
漸變骨骼的疏密編排能引致視覺的特殊效果,如錯覺、空間運動的刺激感我們討論漸變骨骼與基本形的關系。骨骼有無作用性與用作用性,其基本形編排亦有不同。漸變骨骼與基本形:有作用性骨骼將基本形越形割除。
無作用性骨骼,基本形放在軸心上,成為基本形互相重疊而重疊程度亦成漸變。
加上基本形位置漸變加上基本形大小漸變,也可加上形狀漸變,方向漸變等。
(三)近似
1、概念:在形狀、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著共同的特征。
2、類型
基本形的近似
因為過分重復會引致單調乏味、繁厭之感,若每個基本形都有不同變化時就引起觀者的探索趣味。近似就是各基本形有不同的變化而又各有相近似的地方,遠看如同出一轍,近看則變化萬千;例如一樹的樹葉,有著在外形上的大致一致而略有不同,如大小、外形、顏色等。近似特指形狀、色彩、大小、肌理、位置、方向等近似和無近似有程度之別,近似的范圍可有設計者決定。大小、色彩、肌理、位置、方向都能構成基本形的近似效果。
任何近似都有程度之別,如同同一家族為近似范圍,同一家族的當然內在外貌上都有相同點,如面孔一定會彼此不同,若以全世界的人類作近似范圍,其共同點是兩腳走路而與其他動物不同,但若以同一家族為近似比較,近似程度大,為大同小異,而后者近似程度小,成為小同大異。形的近似程度,其大小由設計者來決定。決定根據畫面的要求來作出,F在我們來探討近似基本形的各種變化,并列出各種變化的可能性供大家參考。
①同一類的基本形,即同一類形的形狀、物體或同一用途的東西。如:同一方形,但有變化。,
相同形狀的物體,如各種不同的眼睛:
同一用途不用形狀如數字或字母:
同有種類的物體如各種水果:
同類的基本形例子很多,只要將同一類型的動地相聚時,使其構成近似變化的效果則可。
②不完美的基本形。人類每天都在試圖制造完美的東西,特別是現代化大生產出來的動地,個個都一樣。但自然界中有很多不完美的,如路邊的石子,是各有不同的形狀,但也有其共同點,如將大家的鉛筆取出放一塊,在視覺上就產生近似的效果,因為每支鉛筆使用的損蝕程度不同,因此利用不完美的效果構成近似。
③空間的變動的基本形
當物體在空間改變方向或位置時,在平面上就構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或觀看者的角度改變帶來不同的效果。
④增減變形:
利用兩種以上形的相加、相減,假如相加或相減的程度不同,就構成近似的效果。
一組近似基本形的構成,最重要的是留意構成后相聚時所產生的統一感是良好的還是不好的,所以要注意基本形之間是否有極大的相同點(維系)統一,但若過分相同時則變成既不是重復又不是近似,那就引起視覺的不快,若彼此變化太大,則又難以互相協調。
我們作近似練習時,應留意下列數點:
a.基本形造型與變化;
b.基本形的變化步驟與形狀;
c.變化方法及所形成變化要點及個性;
d.互相連系的形、方向、位置編排等;
e.配色的變化復雜會破壞畫面統一;
f.比例要適中,數目過小及過大難有呼應效果,過小及過多會傾向雜亂及走重復。
骨骼的近似
3、與漸變的區別
漸變的規律性強,排列嚴謹。
近似的顧慮性不強,變化較大。
(四)發射
1、概念:鮮花的結構、太陽的光芒等都稱之為發射。發射構成是骨格單位環繞一個共同的中心點向四周重復,具有特殊的視覺效果。發射中心與方向的變化構成不同的圖形,造成光學的動感和強烈的視覺效果。具有多方的對稱性。
發射的構成:
①中心:中心點為發射發焦點所在,可以明顯,可以隱晦,可以變換,也可以單元化、多元化。
②發射線與中心點的關系:
③發射線與基本形的關系:
2、種類:
離心式發射
向心式發射
同心式發射:同心圓圍繞著發射中心一層一層向外擴展。同心式的變化很多,如多圓中心、螺旋形等。
發射可以說是一種較特殊的重復性造型,因重復的形成重復的骨骼的每一單元都圍繞一個共同的中心,而構成發射的圖案。發射常具有漸變的特殊視覺效果,當重復的形成骨骼單元環繞中心點時,是根據漸變方向后排列的,因此發射亦可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漸變造型。當我們作發射造型時:
a.要留心中心點的位置數目(即多元化)明顯或隱晦;
b.骨骼線的方向及變動,基本形與骨骼線的配合;
c.最后的發射效果是否具有強烈的視覺感。注意骨骼線與基本形的復雜性,不要破壞畫面簡潔與集中。(即零亂的畫面)
(五)特異
1、概念:構成要素在有秩序的關系里,有意違反秩序,使少數個別的要素顯得突出,以打破規律性,叫特異。特異構成是具有比較性的,夾雜于規律性之中。特異部分不應數量過多,應選擇放在畫面中比較顯著的位置,形成視覺的焦點。打破單調格局,使人驚奇。
要打破設計單調的規律,可采用的辦法之有一就是變異。在大自然里綠葉叢中的花朵,夜空星群間的明月,荒漠中的植物,都是很明顯的變異例子,變異是比較性的,存在與規律中間。所謂規律就是指重復、近似、漸變、發射等。變異可在這些規律中產生出來,變異在設計中可以達到下列各種不同的效果。
2、類型:(無論哪種類型都必須注意特異構成對形狀類型的不同要求。)
基本形的特異
a.(解除單調)形狀變異,畫中有兩種以上的基本形,分有規律部分和變異部分,變異部分通常雜比例中占少數,不能與基本形過分相同或數目均等,這樣就不可能有變異效果。大小變異比例也不能過分或太接近。同時,還可作色彩變異:這里我們只用黑白,因此留到色彩課中去討論。但我們可用線框的形與填色的形作比較。
方向變異:基本形具有強烈的方向性時,可利用異方向構成變異但應減少其它變異同時使用。
位置變異:比較明顯的位置作變異部分?赏瑫r作大小、形狀、色彩的變異。
b.焦點作用:如果基本形的變異產生異常的對比,可產生焦點作用。(視覺中心)
有對比性才能構成有焦點的變異,但變異不同與對比,自規律產生些微的變異,也可以獲得很近的效果。但不能獲得對比,變異的程度任由設計者定,變異相當明顯方能突出。
c.轉移規律:可從一種規律性骨骼而經轉移點再進入另一種規律性骨骼或同樣的骨骼時,其轉移點部分就成為變異。
d.破壞規律:規律的骨骼可以作故意破壞而得特殊效果。
骨格線的特異
(六)對比
1、概念:對比是互為相反因素的東西,同時設置在一起的時候所產生的現象,使它們各自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2、類型
a.形狀的對比:直線形對弧線形,規律的形狀對自由的,簡單與繁雜基本形的相加或相減所構成的形狀會構成本身對比。
b.大小對比:近者為大,遠者為小,因而構成遠近對比。大者為重,小者為輕,亦有輕重對比的效果。
c.多少的對比:特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形狀的基本形在同一畫面,若對方數目有很大的差異,就很易構成多與少的對比。多為主,少為次。
d.色彩的對比:黑、白;中性、彩色等。
e.肌理的對比:所有不同的材料表面紋理,包括自然的及人文的。如光滑與粗糙;粗與細。
f.方向的對比:
g.空間的對比:虛實對比,畫面中的形通常有實質感而稱為實體,而畫面中的空間是虛,亦稱為正負對比。(遠近、前后、正負)
h.賓主對比:指占優勢方面為主或以多少決定主次。
對比是比較性,任何東西或事情在互相比較下,獲得突出或隱顯,如果沒有互相比較,事事就不會分高下。那時候,任何事情都不須選擇,任何人都缺乏競爭,人類是不會進步的。為什么人有今日的進步,是在于人懂得比較與選擇,對比是取得畫面而調和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地利用對比可使我們設計充滿活力。
(七)密集
1、概念:密集在設計中是一種常見的組織圖畫的手法,基本形在整個構圖中可自由散布,有疏有密。最疏或最密的地方常常成為整個設計的視覺焦點,在畫面中造成一種視覺上的張力,并有節奏感。密集也是一種對比的情況,利用基本形數量排列的多少,產生疏密、虛實、松緊的對比效果。
如城市是結集的做具體的實例,建筑物與人口都結集在城市中心,距中心愈遠則愈稀疏。(糖和螞蟻等)在自由的造型中,我們以結集為題來加以討論。我們以自由性來組織畫面,仍可以采用相當程度的規律性揍依托。其程度的區別視具體情況而定。
2、密集指設計的骨骼方面,可分為三大類:
a.近似發射:可有假設的發射中心點,基本形環集中心點,或由中心點射出。
b.近似漸變:可假設視覺中心,基本形向它結集。
以上方法,使基本形趨近線的密集,在次情形下,假設的線在畫面中構成骨骼,基本形離線越近則越密,反之則越疏。而假設線在畫面中可以各種形狀不同來加以變化。
c.近似重復:基本形擠迫或分散,各占近似空間。
近似重復的結集是不定的,畫面內不預置什么,設計時隨意構成疏密有致,可有焦點及漸移的處理。
聚集與希散:在重復骨骼中的視覺是平均分配。而聚集是過度的密集,在次情形下,所有的形都堆積成一大塊,此塊可占畫面的大部分空間或小部分空間。
擴散是反結集,就是說,彼此分散、孤立,若干形稍有聚近,但無密集的現象。
注意:基本形的面積要細小,數量要多,否則便沒有了密集的效果。
(八)空間
概念:在平面設計中,為了表達空間立體效果,按透視學的原理,將平行直線集中消失到滅點的方法,表現其空間感。
1.現在我們一起討論平面的深度和立體的感覺。而這些感覺當然是依賴視覺的錯覺而產生的,因為畫面仍是平平一片,并無真實的凹凸或其他。
在此種情況下,我們多以面為單位,或(基本形)將面在畫面中編排而求得立體感。我們又將各種不同的肌理加在面中,加強其表現力,而肌理又以點或線為宜,如有重復或漸變的點線肌理,或輕或重的點線肌理,都給予平面以不同的作用。
2.立體空間的表現
a.深度的表現
b.立體表現:如利用陰影表現、肌理的變化表現
c.矛盾空間:是指在真實空間所不能產生或不能有的情形,但在假設的空間中存在。
我們所指的矛盾,純以視覺的錯覺而來。在平面上繪有立體感的東西,通常與透視學有關。
(九)肌理:指艘有物體表面的紋理,不同的物體有各自不同的肌理,肌理給我們直覺感知其質感。如木有木的紋理,石頭有石頭的紋理,同時也有他們不同的質感。因此,肌理對于我們生活的環境有著密切而重要的影響。肌理可分為純視覺性和觸覺性。視覺性肌理是制平面上各種不同的花紋,無須由觸覺感知。
1.視覺肌理分三大類:
a.繪寫的以受繪而成的花紋,又有規律性的或自由的;
b.特技的以特殊技法求得,略有意外成分帶有實驗性;如:噴灑、擦刮、熏、流滴、拓印、撥色、蠟上用色漬染。
c.印刷制作的利用印刷品中的文字或圖片作為拼貼的基本材料。
2.觸覺性肌理
純粹的觸覺性肌理訴諸觸覺的感覺,并可能受光影影響。平面花紋及色彩變動不屬觸覺肌理范圍。但觸覺性肌理可與視覺性肌理聯合使用。觸覺性肌理可分三大類:
a.現代的現代觸覺物料拼貼使用。如沙粒、米粒、草或面條、布料、圖釘和鐵釘等。
b.改造的將現代物料稍加改進、拼貼使用。紙團或紙圈,褶皺的紙和布,敲打后有凹凸的金屬片等。
c.編制的將線狀或條狀物料,織成各種花紋。
第五章形式美的法則
一、對稱與平衡
1、對稱:形體用對折的方法,基本上可以重疊的圖形稱為對稱。它們是等形等量的配置關系,最容易得到統一,是具有良好的穩定感的最基本形式。
2、平衡:在衡器上兩端承受的重量由一個支點支持,雙方獲得力學上的平衡狀態。
二、對比與調和
1、對比:對比是互為相反因素的東西,同時設置在一起的時候所產生的現象,使它們各自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2、調和不是自然發生的,是人為的,有意識的合理配合。調和、對比是互為相反的因素。
三、節奏、韻律
節奏和韻律是時間藝術的用語,在音樂中是指音樂的音色、節拍的長短、節奏快慢按一定的規律出現,產生不同的節奏。在構成中為同一形象在一定格律中的重復出現產生的運動感。節奏必須是有規律的重復、連續,節奏容易單調,經過有律動的變化就產生韻律。
韻律是詩歌中常用的名詞。原是指詩歌中的聲韻和律動,音的輕重、長短、高低的組合,勻稱間歇或停頓。在詩歌中相同音色的反復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音同韻同調的音可加強詩歌的音樂性及節奏感,在構成中韻律常伴與節奏同時出現。通過有規則的重復變化。比、等比處理使之產生音樂詩歌般的旋律感,運用得好就能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誘惑力。
四、統一
統一總是和變化同時存在的。變化是各組成部分的區別,統一是這些有變化的各部分經過有機的組織,使其從整體到得到多樣統一的效果。統一的原理如下:
1、接近的原理
使各種不同有變化的各部分,以時間和空間的觀點來觀察,距離接近的物體較容易產生結合感。各種接近類同的要素相結合,也能夠得到統一。如形體的大小類同、色彩的接受、肌理造型特性的接近都容易具有統一感。
2、連續的原理
這個原理在人們的生活中經常看到和使用。把各種不同的形態和各種不同的色彩的物體,用一根直線、曲線或者折線不斷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也仍能夠得到統一。
3、閉合的原理
將同一個造型要素的形態,隔開一定的距離相互向內側閉合,從視覺上得到的是另外一個整體而統一的形態,原來閉合前的單一的造型要素則被忽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