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面知識

    ]

    標志設計人性化之思考

    面對20世紀80—90年代設計人性化的熱鬧和喧囂,過分地陶醉和鼓噪只會讓設計界浮于表面、作繭自縛而迷失方向。相反,沉下心來,作一些系統的理性思考和邏輯梳理倒是必要的,它有利于理清思路,看清本質,避免盲目,使新世紀的設計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1.設計人性化是以設計的理性化和功能性為前提條件的,離開了科學結構的理性化和合理的功能性,人性化將走向極端,最終將違背人性。


    現代設計是科學和藝術、技術與人性的結合,科學技術給設計以堅實的結構和良好的功能,而藝術和人性使設計富于美感,充滿情趣和活力,成為人與設計和諧親近的紐帶。片面強調一面忽視另一面,將使設計走向極端,與設計初衷背道而馳,F代主義設計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批評和責難,就在于它在強調理性主義和功能性的同時,忽略了對人性化、多樣化的關注,而走入了高度理性化、冷漠化、單一化和功能化的歧路;而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后現代主義之所以并未贏得大多數消費者的認同并在90年代以后逐漸式微,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在追求個性化、人性化、多樣性和裝飾性的同時,又走入了忽略、無視功能和結構的死胡同——很多后現代主義的產品設計壓根就無法使用,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概念設計。意大利設計大師索特薩斯于80年代設計的書架,使用了塑料貼面材料,顏色鮮艷跳躍,而造型夸張奇特,幾乎不具備書架的使用功能,卻更像一個抽象的雕塑作品。這樣的設計雖也有著多樣而生動的特點,甚至包含很深的文化隱喻色彩,對消費者而言,卻形同虛設,又何來人性化可言?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先生曾把科學和藝術比作一個硬幣的兩面,形象地論述了科學與藝術的不可分割關系。作為科學與藝術之產兒現代設計,其理性化和人性化不正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嗎
    ?

    2.設計人性化是設計中人性物化的統一
    人類的設計和設計物總是體現了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意識、倫理道德、歷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而人類的一定意識、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又需借助于一定物質形式來表達,作為人類生活方式載體的設計物必然承擔了一部分對人類精神的承載和表達功能。這便是人類精神的物化,人的物化人化物化構成了人與設計物的互動關系,設計便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統一,兩者相輔相成。完全脫離了人的設計和完全脫離設計的人是同樣不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設計人性化絕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類設計本應具備的特質,設計師所做的便是使這種人化物化過程更通暢,更和諧,以達到人與設計,設計與人的融合狀態。中國古代哲人所宣揚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思想便反映了對這種關系的辯證認識。

      


    3
    .設計人性化是人類社會高科技發展的平衡劑。

    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正逐步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展示人類偉大的征服力量和無與倫比的聰明才智的同時,也帶給人新的苦惱和憂慮,那便是人情的孤獨、疏遠和感情的失衡。許多未來學家隱隱道出了這種擔憂。約翰·奈斯比特認為: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工業化及技術逐漸從工作場所轉移到家庭。高技術的家具反映出過去的輝煌的工業時代。廚房里的高技術,它的高峰是食物處理機的出現,使我們的廚房也工業化了。最低限度主義使我們的起居室變得毫無人性。而亞歷山大·金在《一次新的工業革命還只是另一項技術》一文中寫道:在一個房間里,信息輸入的集中,非個人的和遠距離通信可能性的集中,教育和文娛頻道的密度,這些因素加上許多其他因素,可能使家庭失去機動性,并使家庭脫離人們的外部接觸。這可能很容易導致個人的日益疏遠,并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主動的反主流文化的隱退,而是被動的和不知不覺之間加劇的疏遠,并且失去人的尊嚴和自覺。用更嚴格的話來說,大部分人活動的自動化,最終會導致人類的自動化嗎?回答是:很有可能。人類行為的自動化這種現實是人類所不愿看到也是違背人類自身的本質屬性和人類高科技發展的最終目標的。因此在高科技的社會里,人們必然去追求一種平衡——一種高科技與高情感的平衡,一種高理性和高人性的平衡。技術越進步,這種平衡愿望就越強烈。
    噜噜噜狠狠夜夜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