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設計理念

    ]

    卡車的風景線

    【譯者的話】我們現在對卡車的印象只是認為它是龐然大物或者馬路殺手,說不上有其它的感受。但曾幾何時,卡車曾經是公路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早期的卡車在車型構造及外觀設計上都極具個性,而且無論是司機還是中途補給站,都彌漫著一種現代物流業所難以尋覓的浪漫情懷。 上個星期因為我有急事趕著要驅車去洛杉磯一趟,所以我選擇走5號州際高速公路,它是西海岸一條主要的南北走向的公路,通常我對這條公路都敬而遠之,因為我可不想碰到那些18個輪子的大卡車在我身邊穿梭。

    就象曾經很多經典的美式行業的命運一樣,現在的貨運業——包括卡車、卡車車站,甚至卡車司機,都已經變得毫無特色,F在的卡車司機似乎都成為了某家全國連鎖公司的一員,而任何一家中途車站提供的齒輪零件都是一模一樣,而且食物也讓人難以下咽。

    所以在我回來后,我決定回頭來看看在卡車運輸行業全盛時期那些獨特而富浪漫的畫面。本文圖片主要摘自《財富》雜志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所刊登的圖片。

    從上面的廣告中你可能會一眼就留意到,當時的卡車并不都象現在一樣龐大。原因并不僅僅是因為受到技術限制而未能制造大功率的發動機及載重能力較大的貨車,而是當時很多公路都是砂石路面,為了避免對公路造成破壞,所以當時很多州都對貨車的設計有嚴格限制。

    早在上個世紀初,城市間的貨運主要是以火車為主,然后再經馬車或一些小功率的汽車及當地的短途鐵路去到目的地。但由于美國是一個面積廣闊的國家,對于一些內陸的運輸就不能僅靠鐵路,而是需要依賴公路才能去到更偏遠的內陸地區。

    在1910年,汽車工業技術,如傳動裝置、輪胎及引擎的發展已經使到制造載量更大的貨車成為可能。而到了1920年,就已經有超過一百萬輛貨車飛馳在美國的公路上。

    貨運業的蓬勃發展也使到zf開始對貨車運輸進行規管, 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機動車輛運輸承運人法案》(Motor Carrier Act),對貨運的載重、體積及安全等都進行了規范。但由于當時很多公路都是由各個州控制,所以這個法案與各個州的相關法律經;煜磺。

    直到1956年通過的《聯邦援助公路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才將國家公路網及支線路網合在一起,該法律允許卡車能夠運輸更多的東西及時速更高。也幾乎在同一時期,貨柜車出現了,這使到鐵路運輸與公路運輸能夠更好的銜接,而無需對貨物重新進行包裝,極大的提高了貨運效率及降低了勞動力。

    所有這一切最終導致了越來越大的卡車問世,也使到貨運業成為了一個全國連鎖行業。一些受歡迎卡車制造商還開始為一些運輸公司及木材公司專門設計了一些獨特的卡車,這與矯車工業不一樣,矯車面對是大眾市場,而卡車更適合融入一些個性化的設計。

    貨運公司及卡車司機對卡車品牌的忠誠度也高于普通的汽車消費者,所以卡車生產商都會在卡車上固定使用某種樣式及顏色。畢竟,在公路上展示公司的形象就是一種最好的廣告,品牌識別形象也總比將公司名字貼在汽車散熱器的面板上強得多。

    很多卡車品牌至今大多已經消失,剩下的少數品牌不是被兼并就是被跨國汽車公司所擁有,如沃爾沃(Volvo)及梅賽德斯(Mercedes),現在的卡車很少會以強調個性化來進行推廣,目前卡車的買家一般是象UPS、聯邦快遞這樣的運輸公司。

    如此光彩照人的卡車行業已經日漸淡出,快速的商業化發展也使曾經頗具特色的高速公路及美國鄉村旁邊的卡車中途站不見蹤影,F在的卡車司機就睡在駕駛室里,看著DVD,用手機聊天,也不再用對講機了。

    我不會對貨運業的變遷感到難過,我相信目前的卡車會比以前效率更高,也更加安全。不過如果我現在就擁有一輛上面廣告中的“叢林游艇”,然后再來個對講機(算了,iPhone手機也行),我肯定又會在路上。

    金幣 +1 枚  下載幣 +12 枚 
    --------------------------------------------------------------------------------------------------------------------

    噜噜噜狠狠夜夜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