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LOGO設計,也許你馬上會想到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Flash等工具軟件,沒錯,正是因為有它們的存在才讓我們將一個又一個的夢想變成現實。有關它們的教學與原理因特網上比比皆是,這里我們就不累述了。現在我們想告訴大家的是其他一些秘密武器:比例;對照;復制;還有精微調整!
其實把它們當作"武器"抑或是"工具"都是不恰當的,因為它們主要規定了作品的性質,而不是我們熟悉的傳統意義上的"軟件","平臺"的概念。但在實際創作中它們是如此的重要,以致于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常常把它們從傳統的創作過程中分離出來并親昵地稱之為"武器"。
下面我們就這四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由于篇幅有限我們不可能講得面面俱到,而且為了便于你對它們的掌握,我們主要用例子,針對一些我們認為平時可能被遺忘或一些錯誤的認識來闡述我們的觀點。 1、原理: 在《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中是如此對"比例"定義的:一物與他物在量,大小等方面的比率;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而在設計領域我們將這個概念縮小成部件在尺寸或長度上的彼此關系。
"比例"最重要的原則是遵循客觀規律,文字比例要使得其易讀,形體比例要使得它不會變形而且特色突出。然而,在這種"自然"的客觀規律間還有著大量的細微調整,它們雖然不易察覺卻直接影響到標志設計的最終效果。因此我們不要吝嗇時間去調整它們以達到最佳的比例。
早在希臘與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家就開始找尋一個"理想的"比例規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圖一所示的"黃金分割"。
隨著現代人審美觀念的改變,純數字的"黃金"比例已不再是放之四海皆行得通的標準;而且現代電腦技術的發達,使得我們可以輕易設計出復雜異常的形體與顏色,它們的交互影響又直接影響到物體比例的感觀。因此對于比例的考慮,我們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外形,可見性與突出性上面。
2、示例:
下面我們將以一個例子來解說如何找到它最佳的比例分割,一個粗略的形體與兩個字母如何達到最佳的比例安排呢?很明顯,A圖中字母與形體的距離太遠,造成了整體的斷離,因此我們將它們進行縮排,并將字體放大如圖B;然后我們再對比一下圖D,你會發現有什么不同?圖D中的字體是以整個形體的高度作為字高,而圖B則是以形體內部的正方形的高度為字高的,圖C用紅色導線指明了這一點。那么到底是圖B還是圖D更適合一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