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設計理念

    ]

    〓 創 意 的 生 產 方 式 〓 【轉載】

    作者:魏來 時間: 2008-03-22 文檔類型:轉載 來自:早晨設計的BLOG


    開始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住在英國伯明翰市里的一家小旅店里,三天以前我從倫敦出發來到這里,才算到英國之后第一次看見了藍天和陽光。呆在倫敦的感覺有點像徐志摩游歷歐洲時寫回國內的信中描寫的那樣“一路掃墓和懷古”,實在感同身受。以前人們都說美國是文化沙漠歷史淺短,而我并不認同,但現在明白了,這話是指著歐洲說的。

    倫敦像一座時空混亂的城市,城市里從公元11世紀開始到19世紀的建筑鱗次櫛比,在古典建筑最集中的梅費爾和圣詹姆仕區里,你甚至能感覺到現代商業和意識形態遭受歧視的氣氛,整個城市被藝術和文化淹沒。而到了泰晤士河南岸,那里呈現給你的是一個判若兩人的摩登都市,超越想像的建筑形態和交通設施,好像要把你帶到未來世界去?傊谀莻城市,人們利用建筑、環境以及人文制造了不同的時空場景,把你帶進了一種情境里,這種情境能夠激起發人們創作的渴望。

    在來歐洲之前,我很少有進教堂的經驗,因為在中國進教堂好像是比較特別的一件事,但是這里的教堂隨處可見,而且大門永遠向路人開放,進出也不會有人盤問。于是我參觀了不少教堂,這些參觀的經歷令我對建筑的空間力量得到了新的認識。以前在國內,一提及建筑就會說到“空間”和“空間感”這種貌似專業,但概念模糊的詞匯形容詞,現在終于明白了原始的空間感,是建筑為人們的精神世界鋪就的一條通向天國的道路,駐足在這樣的建筑里,你的心境頓時得到了安寧,仿佛一門之隔卻真的有兩個世界,在歲月斑駁的木凳中間靜坐片刻,抬頭看著那穹頂上四瀉的光芒,你的心靈好像真的被洗禮過一次。

    這種洗心的感受在那些著名的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里都會產生,這次旅行讓我領悟到:原來博物館、圖書館這樣的建筑和教堂擁有相似的功能,都是用來洗禮人們心靈的地方。因為我母親職業的緣故,我自己從小是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巨大建筑里長大的,但我一直以為那些建筑就是比較高級的倉庫而已。在大英博物館閱覽室中央大廳的一把椅子上,標注著這樣的說明:卡爾·馬克思就在這里寫成了共 產 黨宣言。原來令我父親那一輩人奮斗終生的那本“圣經”,也是在這樣的情景中幻想出來的,可見人類的精神家園的確依賴著一種力量。

    那么什么是刺激幻想的力量呢?

    最近的這些經歷,和長久以來一直思考的一些行業中的問題,令我在大腦里逐步清晰地勾勒出這篇文章的脈絡,今天下午在伯明翰維多利亞廣場旁,走在卵石鋪就的街市上的時候,我已經可以大段地朗讀出文章里面的一些句子,是環境和人文刺激了我的大腦構思了這篇文章,說的也是我們這個行業生產力的事,所以就叫它《創意的生產方式》吧。

    我們這個行業目前還不算是一個規范的行業的原因,就是因為兩個東西始終困擾著我們:第一,如何建立有效的創意企業管理機制;第二,如何自主控制創意企業的生產力。這兩個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我們這個行業就不可能出現規;钠髽I,一個行業如果沒有幾個支柱企業,而是只見森林不見大樹的話,那么這個行業肯定難于發展。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國設計企業生態報告》中已經闡述過,此處不再多說,本文著重談談行業生產力的問題,上一篇文章是寫給行業里的經營者看的,這一篇寫給我們行業里的設計師看。

    任何一個企業都應該有能力自主控制企業的生產能力,比如說一個服裝廠,它有辦法規定一天的產量,可以根據供求關系降低或增加這個產量,把庫存與現金流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里,如果做到這一點,就說明這個企業是一個良性發展的企業。而創意產業似乎不可以,因為我們的生產力是腦袋,你總不能給腦袋安裝一個開關,創意的時候打開,創完了關上?問題就在這里。

    A. 視覺紅衛兵

    今天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倒是很像加班工作的工廠,瘋狂地擴大著它們的生產能力,去年北京某個理工大學的藝術類研究生的應屆畢業人數竟然達到了四十多個,我面試過那些學生,他們的專業水平還達不到某些院校的入學條件。

    而那些穿著毛衣和休閑褲站在講壇上侃侃而談的老師們,是今天行業里最可恥的人,他們大多是一些在行業里沒什么生存能力的人,因此只能灌輸給學生們一些慷慨激昂的句子,諸如:你們是視覺英雄,城市審美的建筑師;你們的職責是坍臺陳腐,因為你們是藝術家,批判是你們的職責;永遠去追求新的東西,因為新才是希望;你們是天才,發掘你內心世界里最具個性的一面;記!你要堅持個性……

    我們的青春在這樣言語的煽動之下,能不熱血沸騰嗎?能不迷信自己個人的思想嗎?能不崇拜視覺救世主嗎?他們簡直被塑造成了砸爛一切反對一切的視覺紅衛兵。今年夏天,我參觀了一所著名美術院校的設計畢業展,整個展覽就像一個行為藝術大派對,這種自娛自樂自我安慰的行為,在行業里比比皆是,好多的這個展那個展其實就是那些視覺紅衛兵們集體療養的精神病院。我認為展覽的原本意義是“集市”,比如我這次來英國的目的是參觀“國際建筑設備展”,全世界的廠商云集于此目的不是為了過癮,而是為了交易。姜文不是說嗎,《太陽照常升起》去嘎納的最大目的不是為評獎,而是去趕集,去做買賣。

    在這里我還是想告訴正在進入這個行業的青年們一些不中聽的話,設計不是藝術創作,道理很簡單,藝術是走心的,設計是走皮的,我們哪里見過走心的設計, ipod或法拉利跑車設計得再好,也沒有催人淚下發人深省吧,至多是狂熱的喜歡。藝術家關心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設計師關心的是別人的世界,設計師不過就是經常在工作中使用一些藝術元素,是一些喜歡或喜歡過藝術的人,有幾個藝術家朋友,或接受過幾年半生不熟的藝術教育,僅此而已,不是嗎?就算是非要跟藝術攀親戚,也頂多是個姨表兄弟,不屬于直系血緣關系。

    所以設計師要懂得游戲規則,比懂得做游戲更重要,陳逸飛先生曾經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講座時說:“你們這個學校的學生,學習設計的條件得天獨厚,是因為你們的學校挨著國貿(北京CBD的核心地帶)。”此話一出引起了場下一片噓聲,可憐那些孩子聽不懂大師的話。讓我用粗俗的語言翻譯翻譯,國貿前后左右的建筑,國貿里一樓的每一個店面,每一個商店的櫥窗,櫥窗里的每一件商品都是經過國際名師設計的,是和世界同步變換的,從局部上看和紐約的第五大道,和倫敦的南辛普頓大街一模一樣,那是一所最好的設計學堂。

    世界最好的晚禮服設計師維拉·王,沒有學習過一天服裝設計,她能夠成為國際名師的原因,是因為她父母是滿清的貴族,派駐美國的外交官,她從八歲起就開始和母親專門坐飛機到巴黎買衣服,而不穿美國衣服。所以當她三十多歲想工作的時候,自然而然地選擇了為貴族做衣服,她不需要會裁縫,她所要做的就是判斷使用什么樣的面料,什么樣的色彩搭配,什么樣的款式能夠滿足客人這次穿著的需求,因為她非常了解客人們的生活。

    有能力為設計買單的人都是有閑錢的人,迄今為止設計師能夠證明自己成就的方法只有兩種:第一種是我設計的產品賣出了多少多少個(一般工業設計師都這么說)。第二種是我為某某品牌設計過什么,比如說我為nike設計過廣告或nike某款廣告是我設計的(選擇這兩種說法取決于你的作品出不出名)。所以一個設計師的成功,依賴于客戶的認可,說白了是需要得到富人階級的認可和雇傭。如何才能得到人家的認可呢?那就是遵從這里面的游戲規則,革命性發揮不了什么太大的作用。

    我舉個設計師形象方面的小例子,我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被送進中央美術學院的業余培訓班學習繪畫,在那個環境中一呆就是十五年,自然造就成了個年輕狂妄的藝術學校畢業生的形象,崇拜比爾·蓋茨和斯蒂文·喬布斯這樣不修邊幅的人,追隨不拘一格的休閑衣著風格,那時侯我相信“人的真正才能不在于外表,而在大腦”。我穿著肥大的帶補丁牛仔褲、印著骷髏頭的T恤衫、大頭皮鞋、留著蓬亂的長發……我認為自己獨特的抗拒潮流又充滿叛逆性格的裝飾,正反映了自己擁有獨特的創造性的思想和才能。但是我從1992年畢業到1996年就沒有找到過正經的職業,我把這些逆境都歸罪于社會對于新青年的不公正對待。后來幸虧有了被人稱為“憤青收容站”的廣告行業,給我提供了一個容身立命的地方。

    而真正改變我觀念的事件發生在2003年與SOM(國際頂級設計事務所,世界三高建筑的設計者) 、北京設計院共同召開的一次關于凱晨廣場的設計圓桌會議上。當時SOM前來赴會的是國際設計大師Adrian D Smith 率領的一個六人設計團隊,他們個個西服革履、頭發整齊、皮膚光潔滋潤,談吐瀟灑詼諧,而與會的中方建筑院的設計師個個頭發蓬亂、衣著混亂,肩膀竟然能看到頭皮屑,發言時情緒激動、語言乏味,邏輯混亂。

    眼前巨大的對比和視覺反差,讓我開始認識到形象對于一個設計師的重要性。一個概念就要收費五百萬美金設計費的事務所,原來是這樣的風采,因為這是游戲規則。這件事讓我想起80年代末國內藝術界曾經笑話陳逸飛到了美國穿西服的故事,那時侯好像認為藝術家穿西服有如政治變節,其實真的是無知所就。西方畫廊云集的地方,沒有一個不在富人區,比如紐約的中央大街、倫敦的圣詹姆斯大街、東京的南青山……那里的畫廊無論是出售古典作品亦或現代,無一不是商務氣派,沒有一個798 范兒的,畫廊也是生意,主顧都是富人,畫廊不是藝術無產者的慈善機關。尊重人家的游戲規則,是進入主流市場的捷徑,陳逸飛先生比我們早20年明白了這個道理。


    B. 關于新與舊

    如果我呆在辦公室的話,我經常會接聽這樣的電話:“我是某某公司的市場經理,我們找到你們是希望聘請你們,為我們設計一個獨一無二的企業形象等等!敝灰牭竭@里我就已經可以斷定,對方要么是個新手,要么是個剛剛起步的小企業的老板,除非電話那邊舉著話筒的人是斯蒂文·喬布斯。

    大部分擁有市場經驗的人都知道,消費者只相信那些大公司推出的新產品,只會傾聽那些大人物腦子里的奇思怪想,這是客觀的事實,任何主流社會里的人不都會為有風險的花銷買單。市場只認可那些安全的、有數據理由的策略,如果沒有“地毯式廣告轟炸”那樣的火力支援,任何新玩意都會面臨失敗的命運。所以在成熟的市場經理眼里,陌生的策略往往不是最好的選擇。

    而我們的設計師卻往往迷戀那些新鮮的表現技巧,為那些無足輕重的畫面效果和字體大小放棄策略方面的研究和學習,但這不能完全歸罪于他們,要怪還是要怪教育,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什么是生意、什么是市場,什么是策略,在這中間設計扮演了什么角色,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等等。面對整個商業環節,設計肯定不是拯救一切的上帝,起碼在消費者那一端,第一競爭力至今還是價格,在企業那一端,世界五百強企業中,沒有多少在形象上面是標新立異的。

    2000年到2003年中間,我為國美電器服務過三年,那時侯他們的廣告投放量已經很大了,但只是堅持在每個城市的晚報上投放,并不采納我們建議的一些白領媒體,而且廣告的內容永遠只是本周的促銷價格、打折打折镲那時侯他們沒有企業形象,沒有VI等現代企業所應擁有的一切,面對我們固執地糾纏,他們總是耐心地說:“你們建議的那些玩意,并不能幫我們賣東西,到了我們成為中國首富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擁有了!惫凰哪曛螅麄內缭赋蔀榱酥袊赘,而且那時侯賣電器已經不是他們最重要的生意了。后來我和美國的設計師聊起這件事,他們說沃爾瑪也是這樣的。

    理性地講,設計僅僅是設計師提供的一些專業服務,是一項標準的訂單生意,客人先要預付定金,設計師必須咨詢和理解客人的目的,結果是雙方合作完成的,產權屬于客戶。

    我們行業里總是有人抱怨客戶,這個不懂那個無知,這當然是事實,可是這個事實的本質恰恰證明了你的客戶檔次不高,你在設計經營上面的失敗,沒有能力服務高端。高端的客人比設計師擁有更高的見地,否則世界上就不會擁有那么多偉大的設計,你服務過喬布斯嗎?服務過勞斯嗎?服務過LV嗎?……那就別抱怨了,抱怨只說明你的處境還很低端。

    C. 你知道什么是方法嗎?

    方法是藝術家排斥的字眼,因為如果熟知了創作藝術的方法,我們就將進入一個徹底復制的時代,那將是多么無聊的事情,到那時侯,藝術就真的走到了末路?墒浅囆g之外,我們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復制,這就需要方法,方法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道路。

    設計工作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客戶一定是帶著問題找到設計師的,“我們的產品銷量太少!”;“我們不知道客戶到底喜歡什么?”;“我們不知道怎樣讓別人記住我們?”;“我們怎樣才能讓客戶喜歡?”;“信任!”;“信賴!”……

    你會嗎?你知道70后喜歡什么?80后喜歡什么?90后喜歡什么?什么顏色什么形狀?什么大。渴裁磧热?世界上有那么多種人,不同語言,不同習慣,不同信仰,簡直是形形色色?墒鞘澜缟暇谷挥校蝴湲攧、耐克、iPod、寶馬汽車、沃爾瑪、IBM、Sony……這些盡人皆知的玩意,為什么?對著鏡子盯著你的眼睛,問自己:“你會嗎?”

    世界上只有兩個人全都知道,一個是上帝,一個是方法。告別冥思苦想,告別頭腦風暴,告別*我錯了*,告別創意,告別標新立異吧!去安靜地學習方法,學習做事情的方法,學習找到高端客戶的方法,是設計師的唯一出路。那么方法在哪里?它一點都不神秘,一點都不遠,就藏在別人做過的事情里,但是有的人能找到,有的人永遠也找不到,這很無奈。

    D. 用生活培養我們的腦袋

    石頭是我們早晨設計合伙人團隊中的一員,是中國最好的剪接師之一,他抽煙,但身上從來沒有煙草的臭味;很會烹調,家里擁有非常寬大精致的廚房;他衣著干凈,汽車里永遠整潔;他喜歡所有的運動,尤其擅長攀巖和滑雪;他愛聽音樂,有四五個iPod;喜歡攝影,可以以此立命,用他自己的話說:“精通各種雕蟲小技”。他非常會討女孩子喜歡,是個熱愛生活的人,所以他是一個優秀的設計師。

    “怎么好久不見張三,消失了似的?”有一次我向他打聽一個久不見面的設計師的下落。
    “他早該消失了,你去過他家嗎?”
    “沒有!
    “豬窩都沒那么臟,我真不明白在那樣的廁所里,怎么能方便得出來?”
    “這跟他消失有什么關系?”
    “你想想,對自己的生活就這么個品質要求,如何能做得好別人的設計?”
    這是很多年前我們的一次對話,從此我就希望他能加盟早晨設計,成為我們的設計合伙人。

    我們的腦袋其實就是魔術師的帽子,變出來的東西都是事先裝好的,并沒有什么魔法,魔術師往帽子里裝鴿子,裝金魚或塑料花等等,設計師的帽子里裝的是制造審美的方法,兩者之間不同之處是:魔術師需要在上臺表演之前把道具裝進帽子就行了,而設計師不行,那樣做是來不及的,審美需要通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好記憶醞釀出來,就像一瓶酒,年頭越陳味道越厚,所以說過好自己的生活,是設計師入門的第一課。

    精致的生活也是一個人勤奮的表現,把家里打掃干凈收拾漂亮需要時間和體力,把自己打扮漂亮設計優雅更要花心思,而讓自己有修養會談吐懂演講更是需要長年累月的讀書學習。偉大之人都是自己偶像的扮演者,欲想成為偉大的設計師,就要從模仿偶像的點點滴滴開始,從告別懶惰和邋遢的生活開始,從熱愛生活開始,從打掃干凈你的廁所開始。

    優雅、美麗、舒適的環境是世界上最好的“腦白金”,它能讓你的腦袋創意無窮。安徒生每天花三個小時用在戶外的散步上,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行走中構思完成的,他自己承認丹麥迷人美麗的風景是他超人想像力的源泉。我曾經問王敏:為什么好的設計公司都在舊金山,好的廣告公司都在紐約?他的回答很特別:環境,舊金山四季如春,人們有很多時間呆在戶外,坐在大樹底下,或者在森林里散步镲而紐約,最漂亮的風景是夜色里的都市霓虹,繁榮的商業讓人總能處于興奮狀態。

    E. 再說榨汁機

    很多公司的用人方式就像是一臺榨汁機,當設計師的腦袋被榨干后就要面臨被扔掉的命運,設計師常年生活在思維枯竭和體力透支的煎熬里,設計生命過早“夭折”,今天行業里年齡在35歲以上的設計師,并且依舊擁有創造力的寥寥無幾,而一個設計師的成熟期恰恰在35-45歲之間,這直接導致了我們行業整體不成熟、缺乏理性的現狀。這種現象一方面要怪罪設計公司急功近利的經營態度,另一方面也要怪設計師自己,沒有一個認真負責的職業計劃和學習計劃,貪圖小利缺乏切實可行的理想,最終導致事業的終結,對行業對自己都是極大的浪費。

    而一個真正的設計師應該懂得在30歲之前,積蓄專業知識與生活經驗、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鍛煉社交能力、表達能力是最重要的,以便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朝氣蓬勃地進入到成熟期,中年一代的成熟和活躍是我們整個行業繁榮的標志。
    “不要在自己腦子里找答案,那里沒有!” 這是對青年設計師來說至關重要的一句話,設計是一次解決問題的旅行,每次旅行的起點和終點往往不能重合,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一個胼胝的腦袋或者被束縛的腦袋,都不能體會到旅行的快樂。不要把自己的腦袋放在榨汁機里煎熬,雖然那樣不出兩年你的名片上就被印上“藝術總監“、“設計指導”等等好聽的頭銜,但當這些頭銜出現的時候,你事業的終點將在不遠處等你。

    不要把自己的腦袋放在榨汁機里煎熬,雖然表面上看你的工資會多上幾千塊錢,但你在體力上的透支顯然得不償失,你的腦袋將在晝夜加班中很快疲倦,變得像個絲瓜瓤子,空洞而且僵硬,你將永遠喪失工作的樂趣。

    不要把自己得腦袋放在榨汁機里煎熬,雖然老板現在跟你稱兄道弟,但當你失去創造力的同時,即使是暫時失去,辦公室就已經開始給你準備辭退的理由。

    那么什么是榨汁機式的公司呢,我們如何辨識他們,其實很簡單:

    不為設計師購買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企業。
    不支付加班工資的的企業,有些企業表面上給你開一個高一些的工資,但是當除以你付出的勞動時間之后,它卻變得少得可憐。
    沒有定期培訓或者培訓工具的企業,大學四年的設計教育對于你未來的設計道路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如果企業每年沒有針對你的職業培訓,你很快就會感覺到來自更年輕的人對你的威脅。
    透支信譽鼓吹*我錯了*的企業,如果一個老板永遠向你承諾卻遲遲不能兌現的話,那你趁早離開他。

    F. 傾聽

    在我們目前的普通教育結構里,大多數人都缺少三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環節,第一:傾聽;第二:講述;第三:審美。這對于設計師來說尤為重要,缺少一個,你都不可能在事業道路上走得太遠。任何一項設計工作,都是從傾聽開始,借助審美傳達、通過講述得到批準或認可。

    而我們的教育是一種多知多懂、自高自大的教育,我們常常聽學習音樂的人說:音樂是至高無上的人類語言;聽學習繪畫的人說:美術是至高無上的人類思想;學習京劇的人說:京劇是至高無上的國粹,等等等等……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飯碗里的食物之外,根本就沒有什么是至高無上的事,我們對于專業技能的利欲熏心導致了我們越來越無知,像是一群設計之井里的**。

    傾聽,是我們成為設計師必須養成的生活習慣,做好一個聽眾比自己演說重要得多,并且當面對我們服務的商業世界,設計師的無知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從來就沒有接受過金融、營銷、市場、渠道、傳媒推廣等等的教育,又何言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呢?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客戶是我們的老師,傾聽是我們最簡便而且有效的學習方式。
    放下設計師的臭架子吧,面對客戶和工作,讓我們從學生開始,讓我們把“傾聽”當作我們的修養,在工作上在生活里,做好一個智慧的傾聽者,因為答案往往就在別人的話語里。
    噜噜噜狠狠夜夜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