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飯小魚 于 2012-10-4 11:14 編輯
作者簡介:這里是女畫家 鄒莉 的102幅絹本工筆重彩仕女畫《中國后妃百圖》的部分。與一般美術作品不同的是,她的作品具有歷史和人文的視角。問及鄒莉的創作初衷,她坦言,女性形象是她作品的主題。在她看來,中國許多傳統的女性形象體現了外在美與內在美的統一,她們對情的執著追求,對性的自覺壓抑,對生活不屈不撓的態度,忍受著壓迫仍進行抗爭的精神,令人感動。作為現代女性,鄒莉認為自己有責任通過完整、大量的挖掘,以自己的畫筆把這個題材表現出來,借以反思女性在歷史上的存在,喚醒女性在現世的自覺。
1992年,鄒莉曾以白描的方式為歷史上的后妃們繪制了黑白圖集,在此基礎上,歷經數年的創作,她以工筆重彩的形式重新編繪,畫成《中國后妃百圖》。在中國歷史上,系統地表現古代后妃的圖畫作品尚未見記載,可以說,鄒莉是第一次對歷史上的后妃們進行了整理。
后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獨特產物,為了能抓住最典型的特點表現人物的個性,鄒莉在幾年的時間里,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讀物,從中總結出人物的特點。比如在畫末代皇后婉容時,她認為最能表現婉容的鏡像是不幸的婚姻導致她感情的失落,她只能依靠鴉片來麻 醉自己。鄒莉用一個被鴉片麻 醉 的形象表現了末代皇后的悲劇人生,得到了專家的一致肯定。漢成帝妃班婕妤為擺脫迫 害退出東宮,并寫了《團扇歌》以抒發情懷。鄒莉獨出心裁地將班婕妤畫在一柄團扇上,她執筆沉吟,若有所思,畫面上還畫出了數柄團扇和飄搖的落葉在秋風中盤旋,襯托出她坎坷的命運。類似這樣動人的形象還有很多……雖然全部作品不能說是無懈可擊,但作品中人物的每個眼眉、每個服飾,都能看得出鄒莉對每個人物傾注的心力。
作為一個女畫家,鄒莉的《百妃圖》也展現了女性畫家獨特的創作手法,她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大膽地運用了現代繪畫的觀念,借鑒了西洋畫的手段,構圖上打破時空間的局限,在同一畫面上表現情節的發展過程;有的還借鑒電影中疊印的手法,使作品有鮮明的時代精神;人物表現上,采用了包括寫實、抽象、浪漫等各種辦法來表現人物的特性,用國畫、水彩、水粉、油畫等技法來使眾多的畫面豐富而不雷同;在色彩的運用上,她發揮了中國畫色彩的裝飾性和表現力,在每一幅圖中都精心設計了不同的色調,都與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世、經歷等“隨類賦彩”,加強了藝術感染力。
《百妃圖》曾入選九屆全國美展獲插圖類銅獎。1998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時,參觀人員簽名除用名冊外,還用了30張四尺宣,北京觀眾寫下觀感的留言簿就有3厘米厚。這些,都讓在艱難中完成畫作的鄒莉十分欣慰。
軒轅黃帝之元妃-嫘祖
嫘祖,軒轅黃帝之元妃,中國上古養蠶治絲的偉大發明家,5000多年前誕生于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嫘祖村。嫘祖原名王鳳。她自幼聰穎,采果奉親,發現天蟲吐絲結繭,細心觀察蠶的生長規律,嘔心瀝血,首創野蠶家養。又治絲興衣,使西陵氏人穿綢著帛,而被舉為西陵部落酋長。嫘祖以絲帛為贄進獻軒轅,軒轅慕名前來訪問,實現了嫘軒聯姻,中原與西蜀的聯盟,從而建立起了大統一、大團結、大民族、大文化的東方大國。
嫘祖一生輔弼黃帝,選賢用能,協和百族。她未嘗寧居,隨黃帝巡視全國,教民育蠶,歷盡千辛萬苦,為中華民族鞠躬盡瘁,病逝于南巡道上,遵囑歸葬于金雞鎮青龍山之首,祖墓猶存。由于嫘祖開辟絲綢文明,功高日月,自周代起就被天子庶民尊奉為“先蠶”,民間尊稱為“蠶神”,又被尊為“行神”,愛稱為“嫘姑”、“絲姑”、“蠶姑娘”,歷來受到各族人民的無限崇拜。嫘祖“養天蟲以吐經綸,始衣裳而福萬民”,開啟了享譽中外的絲綢之路,澤被天下。韓國、朝鮮及東南亞之國隆重祭祀她。西方國家認識中國是從認識絲綢開始的,因而最早稱中國為“賽里斯”,即絲綢之國。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四千多年前,堯見舜德才兼備,為人正直,辦事公道,刻苦耐勞,深得人心,便將其首領的位置禪讓給舜,并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后來舜帝巡視南方,娥皇、女英追蹤至洞庭湖,聞舜帝死于蒼梧之野,二女便在君山泣血而死,從此君山的青竹浸染了斑斑血淚。楚人哀之,將洞庭山改名為君山,并在山上為她倆筑墓安葬,造廟祭祀。其實墓也簡陋,墓前立有大書“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級,石級下一條用麻石鋪砌的甬道,兩旁石碑上刻二妃畫像和歷代詩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離騷》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則是唐宋乃至近人的詠嘆詩詞,盛唐之李白、常建、劉禹錫,清代的趙嘏,直至近人魯迅也有“不知何處吊湘君”之句。墓前一對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紹亮題寫的一副對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湘妃墓周圍多斑竹,竹上有斑斑點點,仿若淚滴、據說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灑上的淚滴。唐高駢有詩詠“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云水間。當時血淚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夏禹姒文帝妃-女嬌
女嬌:隨著近年地下文物考古的進展,華夏的歷史似乎有了更清晰的輪廓,大禹王國在中華民族中的地位也有了進一步的確立,大禹的精神幾成華夏民族精神之發端,但我們在歌頌大禹、贊美大禹的時候.似乎忽略了他妻子女嬌的作用和貢獻。
《吳越春秋》載:“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擞邪缀盼苍煊谟。.......禹因娶涂山,謂之女嬌。"關于禹的婚娶還有《涂山歌》為證。
“綏綏白狐,九尾龐龐!蔽覀儌ゴ蟮拇笥淼钠拮邮且晃欢嗝疵利惖墓媚镅。她不但美貌,更兼賢惠。作為偉人的妻子,等待她的是幸福與犧牲的自雙重考驗。
最美麗的姑娘也栓不住大禹治水的心。果然,婚后的第四天,我們的大禹就要告別新婚燕爾的嬌妻,踏上治水的征程。這一去竟也是“十年八載不回還",10月懷胎的艱辛,女人最難熬的苦難都降臨女嬌的身上。兒子出世了,不見自己的父親,就哇哇啼哭,“兒呀兒,你不要哭不要鬧,待到洪水退去時,**爸就回來了......"
這樣苦悶的心情反映在女嬌的《候人兮猗》歌里,《呂氏春秋》載:“禹行水,竊見涂山之女,禹末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日:‘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薄百狻薄扳ⅰ笔翘撛~,相當于“啊啊",充分表達了女嬌盼丈夫早日歸來的迫切心情。
正所謂“軍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大禹治水的成功,有女嬌這位賢內助作出的犧牲。這樣默默無聞地無私奉獻,真是中國婦女傳統美德之始。
夏· 桀妃 施妹喜
中國歷史上,第二位死于非命的皇后是施妹喜女士,夏王朝第十九任帝姒履癸先生的妻子。
姒履癸是前文所述的姒文命先生第十四代后裔,夏王朝在姒文命先生手中建立,歷時四百余年,到了公元前十九世紀八O年代前一八一九年,姒履努先生登極。施部落抵擋不住夏ZF的軍隊,在滅亡和屈膝之間,施部落酋長選擇了屈膝,他向夏ZF求和,獻出他們的牛羊、馬匹、美女——包括酋長的妹妹,她的名字只一個“喜”字,所以她應稱為“施喜”。當時人把它簡化,稱為“妹喜”,這就跟后來人們稱“皇姑”、“皇妹”一樣。蓋酋長屬于貴族階層,貴族的姓,小民是叫不得的也。
妹喜大概是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美人。她是夏朝最后一個國王(當時還不稱皇帝)桀的美人,深得夏桀的寵愛,言無不從,荒淫無道。關龍逢以好色諫,桀怒曰:“夫唱婦隨,天下之道。朕為一國之君而愛一妹喜,何謂好色!
這時,商族的勢力已經強盛,正在做滅夏的準備。商湯看到夏桀已處于眾叛親離的情況,遂起兵伐桀。夏桀毫無準備,被圍于鳴條。商湯全殲了夏軍,桀匆忙逃奔,后死于南巢 。
商王·武丁妃-婦好
婦好——商王武丁的妻子,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文武雙全的女將軍。甲骨文中有關她的記載有200多條。她曾率領13000多人的軍隊去攻打前來侵略的鬼方,并大勝而歸,因功勛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國民的愛戴。婦好終因積勞成疾而先逝,國王武丁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時時紀念。1976年發現的婦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沒有失盜的王室墓葬。該墓共出土隨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銅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此外還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貝殼。婦好墓出土的器物異常精美,如工藝精湛的小玉人、鑲嵌綠松石的象牙杯等。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中,有多件上面鑄有“婦好”的銘文。特別是一件帶有“婦好”銘文的武器“鉞”,學界普遍認為是婦好可以領兵打仗的權力標志。安陽殷墟博物苑建有復原的婦好墓,供游人參觀。 |